第(2/3)页 德川家齐笑着说道:“渡边君,刚刚你说松下君搞错了问题的轻重缓急,现在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知道伱想要什么样儿的赏赐?” 眼看着德川家齐脸上的笔意越来越浓,而松下一晚的脸色却越来越凝重,渡边右卫门便又接着说道:“将军阁下,渡边不过是提出了一些小小的意见,不敢向将军阁下邀赏!另外,渡边以为抵押石见银山之事,其实可以和松下君说的允许良民、贱民拥有自己的姓氏这件事情一起办,还望将军阁下决断?” 松下一晚的脸色这才缓和了一些,而德川家齐却皱着眉头问道:“渡边君,你确信这两件事情一起推动不会出现问题?” 渡边右卫门哈依一声,顿首拜道:“松下君提出要让良民、贱民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姓氏,目的是要让倭国数量最多的良民、贱民们认同他们的国民身份,从而取得整个倭国能拧成一股绳,共同封锁住麻风病,他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将军阁下和整个倭国。” 不得不承认,渡边右卫门这货也确实两把刷子,要不然也不可能能混到挺幕派扛把子的位置——简简单单几句话,既在德川家齐面前表现出有容人之量,同时也在松下一晚那边儿卖了好儿,顺便还打压了松下一晚。 德川家齐点了点头,说道:“既然渡边君都这么说了,那就同时进行吧。” …… 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良民、贱民支持幕府,为了能够尽快解决掉麻风病,从而取代光格贱仁成为新一任的倭国之主,德川家齐真可谓是“夙兴夜寐”,连夜就带人整出了《苗字容许令》,强制要求倭国家家户户都必须有姓,否则就要受罚。 当然,倭国的姓,和中原堂口的姓可不是一回事儿。 中原堂口有姓有氏,讲究“以姓为源流,以氏为宗号,氏唯王公贵族有之。五帝以降,有立功业,建诸侯者,别创氏号,以为姓之支也。同姓者,犹以其一家,不相婚也。周朝天下混乱,列国坠,诸子布衣,姓氏之称乃成於黎民。秦汉以降,姓合於氏。” 这句话的意思很浅显直白,简单翻译就是说中原堂口以姓表示有同样的血缘关系,是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族群血缘关系的符号标志,氏就是在这个血缘关系之下的进一步分支。 在周王朝的时候,周天子将自己的兄弟分封至各地,周王朝姓“姬“,那么周天子的其他兄弟,分封出去以后,就以封地的名字为“氏“,所以“氏”也可以看看做是一种荣耀,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身份符号,这种“氏”的荣耀也可以像“姓”一样传给后人,所以古人才会说自己是某某姓某某氏。 比如说始皇帝嬴政,他的祖先是西周时期的造父,造父姓“赢”,因为被周穆王分封至赵城,因此以赵为氏,赢姓赵氏也就一直延续传承给了后代,所以秦始皇是“赢姓赵氏”。 再比如说,离骚的作者屈原其实不姓屈而是姓芈,芈月传的芈,屈则是是屈原的“氏”,芈姓则是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莫敖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楚武王熊通有个儿子叫熊瑕,官至莫敖,楚武王封熊瑕于屈地。 而倭国的姓、氏,则是起源于大和朝廷在把倭国列岛南部的许多小国统一成为一个国家之后搞出来的氏姓统治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后来的天皇)为首的,掌握着倭国政权的贵族与隶属于朝廷的小国国王之间建立了有血缘关系的集团,这些集团称之为“氏”,一个“氏”也就是一个贵族世家。 氏的称呼有的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居住地、统治地的地名,有的来自神名,还有的来自技艺。例如,居住出云国的就叫做“出云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权力的大王家,是当时最强大的氏。 后来,大王家又对隶属朝廷的许多氏按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功劳势力大小,分别赐予“姓”。这个“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类似爵位。当时的姓约有三十个,其中“相臣”、“君”、“直”等赐给皇族及显要的贵族,是最有势力的姓。 由于人口繁衍,一个大的氏又有了许多分支,这些分支为自己起了“苗字”。“苗字”意思是嫩芽、分枝,即从本家分出的支。例如,藤原是一个大氏,分出之后,居住在近江国的藤原氏,便取“近江”与“藤原”的首字,称为“近藤”。住地伊势、远江、加贺的藤原氏就称为伊藤、远藤、加藤。到了明治八年,从来没有姓的人在取自己的姓的时候,也想沾点“藤”字的光,于是“藤田”、“藤本”、“藤井”、“藤山”、“藤川”、“藤条”等等姓氏就诞生了。 由此可知,倭国的氏可以表示部分家族血缘关系,但是姓只表示家族的地位尊卑,苗字则表示新的分支,但这时氏、姓、苗字只有贵族才有。 现在德川家齐忽然颁布了颁布了《苗字容许令》之后,倭国的那些做梦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姓的矮矬子们自然也乐得拥有自家的姓。 第(2/3)页